很喜欢士兵突击中的一句台词:”想要和得到之间,还要有做到“
大厂高薪,人人都想有。但扪心自问,我做到了大厂的要求吗?
学是无止境的,但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学。应该有所针对地学。恰逢最近的ai面试都常问:“如何学习一门新技术,以及解决遇到的挑战和问题?”。遂有此篇。
一、在混乱中找到方向
世界上的知识有很多,有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地理。物理又细分力学、结构学。要想全部都掌握都学一遍,是不可能的。即使有这个脑子,也没有这个容量和时间。
同样,编程的道路上也有各种道路,C/C++、Java、Python、Go等,他们又会细分各个领域各个内容。如此混乱,又该如何寻找方向?
(1)兴趣是天然的路牌
兴趣是在学习路上最有力也最可靠的引导者。没有兴趣,也许学的很好,但不会那么开心。这就需要弄清楚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。就目前而言,我对大模型感兴趣,或者说对一切能够“偷懒”的技术感兴趣。我是个懒人,不喜欢重复性地机械操作。所以说,我给自己未来规划的方向,大抵是Java或Python。
(2)寻找前人留下的记号
”我想说的,前人已经说了;我想做的,前人已经做了。“
也许很久以前,或者此刻的某一地,也有人处于相同的十字路口徘徊。他们有的已经做过了决定,有的正在做决定。
这就需要大量的搜索和阅读,寻找“前人”留下的记号。
要能听得进去劝,毕竟仅凭兴趣是养不活自己的。
(3)先立目标,再有方向
确定方向前,还得明确自己的目标。我是想拿到30w年薪?还是去大厂?是想自己做出一个web网页?还是自己写出一个脚本?这都是一个目标。知道了目标,再根据这个目标去努力。
二、建立自己的学习系统
(1)制定节奏,保持长期主义
学习的过程像锻炼身体。更多地是节奏的稳定,而不是爆发的速度。每次学习前,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节奏是怎样的?就像跑步,1000米按照 400配速,十公里按照 500配速,半马又是按照 140配速。每个目标都有不同的配速选择,需要根据自己当时的状态来抉择。
当学习形成循环,制定节奏的效率自然上升,习惯也自然养成。
(2)修好地基,别让浮沙塌掉
修一栋房屋,需要打好地基。这是大多数人都明白的道理。编程这座大厦,亦是如此。而它的地基便是编程语言、数据结构与算法、计算机网络、操作系统这四大件。其它的中间件、工具无不建立在此之上。掌握底层,才能更快理解任何框架的设计哲学。
(3)耐得清贫,守得寂寞
编程不是浮于表面的内容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,只会因小失大。需要耐住性子,真正掌握技术,一点一点积累实践经验。
(4)做好隔音,保持专注
现如今的网络世界,信息太多,无用的信息更多。
需要分辨:
- 教程只是入口,不是思想。
 - 博客只是参考,不是真理。
 - 代码只是载体,逻辑才是核心。
 
之后再结合各种类型,例如:文字、视频、大模型辅助等方式,结合性地学习。
四、让知识留下痕迹
学习如果只是听懂和记住,那只是“借来”的知识。有时候,这些痕迹是一本用心整理的笔记,是一份项目的设计文档,是一段自己写过又推翻重构的代码。 每一处记录,都是理解的印迹。
我希望能把零散的概念整理成个人知识库,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它们;把抽象的想法变成小项目,哪怕只是自动化一个脚本,也足够证明理解在生根;尝试写成文字、讲给别人听——能让别人听懂,才意味着自己真正弄明白了。
学习的闭环,从来不是“读懂”,"看懂",而是能自己实现从 0到 1,从 1到 ∞。
五、挑战与成长
1. 曲线陡峭时——从小切口入手
从原理入手,逐渐搭建知识金字塔。
2. 概念爆炸时——用图理清关系
概念多了,需要动手写一些、画一画,捋清思路。
3. 拖延焦虑时——关注精力而非时间
这可以说是我最大的痛点。也只能慢慢改正。
六、总结
学习应该和自己比,比和昨天相比进步了多少,成长了多少。
--尾言
希望多年后再回看这篇文字时,
能看到一个始终保持学习热情的人。
一个在信息洪流中,依然愿意冷静思考、深度钻研的人。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评论